在上一篇文章中我问大家针对一定要拍清楚这个目标,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?
评论区中展示了一些问题,但差不多都是初学者最常见的技术盲区,控制曝光的技巧不足,景深原理不清晰,没有掌握快门速度和清晰度的对应关系等等。
但这其实不是我想继续讲解的方向,因为璐摄之前的文章写了很多解决方案,认真看认真练习就能克服这些问题。我想看到的是这样的提问:我没有任何技术障碍,早已渡过了基本功阶段,在任何时候都能拍清楚。但我还是无法在日常拍摄中找到练习的方向,当然更拍不出好看的作品。
我相信星球中有很多技术出色的朋友,你们没有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,你们遇到的苦恼(拍不出满意的照片)才是摄影真正的苦恼。
我称之为视觉源动力不足。
回忆一下自己以往的经历,还记得都有哪些时刻促使你想拿起相机拍摄吗?旅行时看到漂亮的风景?孩子步履蹒跚地向你跑来?夕阳勾勒出你的猫猫毛茸茸的轮廓?
如果你实在记不清了,可以翻翻以前拍摄的照片。你会找到自己开始拍摄的那个起点,那时你肯定技术很烂,但是拍下的情景却仍能打动你。你只是不会讲究技术而已,还有许多瞬间只会出现一次,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。
我观察自己的学生,发现初学者都会渡过一段不知道拍什么的阶段。而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,恰恰是摄影水平提高了。
每当我的学生开始在乎最终拍摄效果,并将照片分为好照片和废片之后,他们的拍摄频率就会迅速下降,挫败感不断出现,学到的技巧越多,日常拍摄的频率越低。
当孩子步履蹒跚跑过来的时候,他们会立即观察光线角度,计算可用的快门速度,想一下如何避开杂乱背景。很大概率下,他们就不拍了。
好吧,也许大家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,那我们该怎样解决问题呢?
所谓视觉源动力不足,指的其实是审美标准提高后造成的拍摄欲望刺激不足。
这是好事,可以促进摄影师向更高技术阶段攀登。只是大部分人都没有理解这样一个事实,现实生活中出现一个满足拍出好照片的环境条件,是非常困难的。
回到拍清楚这个问题上来,其实环境光线良好的情况下,只使用自动模式拍摄都能拍清晰。大家拍不清晰的环境都不适合常规参数拍摄,过暗、距离不是太远就是太近、有太多干扰焦点的杂物、主体运动快或者无规律....
当你知道在这些环境下拍不清晰时,不是强迫自己寻找必须应对这个环境的拍摄方案,而是放弃拍摄,思考一下为什么不能构建一个条件合适的环境再拍。
这个重构建的念头,就是所有商业摄影的起点。
说到这里就可以揭晓我想说的日常拍摄解决方案了:
日常拍摄有两个途径,一是不论条件如何就直接拍摄,如果这个瞬间能够吸引你,觉得必须记录下来的话。哪怕技术失误会造成图片质量不佳,但终归比没有记录要好。
二是有计划地拍摄,按照自己脑海中的意图去设计拍摄方案,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保证拍摄质量,去制造(而不是捕捉)好照片。
这两个方案其实是相辅相成的,很多画家会随身携带速写本,看到吸引自己的瞬间寥寥几笔赶紧画一下。这不是作品,只是一个念头。这个念头会在脑海里反复思索,最终成为一张作品,任何一个细节都完美的作品。
捕捉瞬间,记录下自己真正在乎的情景,设计拍摄方案,去掉现实中无法规避的干扰,强化最重要的情绪,完成最终作品的拍摄。
所以不要怕自己在有些环境下拍不清楚,只要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能拍清楚就好了。不要被技术压制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拍摄冲动,找回拿起相机的初心,看到喜欢的情景立即就拍下来,如果真的很喜欢,就去设计一下复现这个瞬间,拍一张更完美的照片。
下一周我们的话题会更深入,我会和大家交流,现实中的确没得可拍,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新的视觉源动力?
我们下周见。
上一篇:2020年知识星球618活动
下一篇:『璐摄』- 日常拍摄 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