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润对谈梁宁精华分享:
1)所有的改变,都在经验之外。人对经验之外未知的东西,往往感到恐惧。
2)一切的思考,都是可以有思考框架的。
3)公司组织要有“组织弹性”,什么事都需要“大脑”指挥,组织就离死亡不远了。
4) 老板说话,老板指挥,老板来做所有决定,不是创新型组织。
5)打造全员面向用户的组织,关心用户诉求,让“组织”可以“自组织”。
6)要有意识优化自己的"信息环境",使用“决策模型”处理问题,使用二分决策轴,比如高频打低频,困难容易+短期长期。
7)一切要围绕“用户驱动”,在“正确的跑道”上一路狂奔。
8)家长关心:孩子学习好不好,听不听话。孩子关心:同学对他的看法,受不受欢迎,有没有好朋友。孩子关心和家长关心的根本不一样。
9)让孩子能看到自身“闪光点”,比孩子学习好不好,乖不乖巧更重要。
10)被人发现,被人看到,被人认可,获得朋友,感受爱,这是一个孩子真正能够获得安全感和快乐的原因。
11)冲突的本质是什么?冲突的本质就是利益不一致。
只盯着自己问题找解决方法,往往南辕北辙。当你能看到对方的利益诉求是什么的时候,深入挖掘思考,跳出冲突旋涡,才能想到解决的办法。
12)做出正确的决定需要2个条件:一个是“信息环境”,一个是“决策模型”。
13)增长,来自“用户扩圈”,之所以没扩圈的原因,可能在于条件不完备或者不了解。应该在有时间的情况下,用尽各种方法创造“接触”和“访谈”你以前不了解用户的机会。
14)正确决策的前置条件:是否搭建了相对客观的信息环境。
15) 百姓无粟米充饥,何不食肉糜? 信息环境越残缺,离客观真实越远。
16)如果使用你产品的都是精英用户,你接触的都是高端人群,而你一心想做的是“全民级产品”,根据残缺的信息环境,做出的一系列决策,就是很危险的决定。
17)一个有经验的创业者,不会只关心自己,不会眼里只有“我”的存在,他会一切围绕用户驱动,直面用户诉求,然后实现“组织的自组织”。
一个更有经验者的创业者,他会谈“产业链裂缝”,才能取得“大成”。
18)如果一个创业者不停的说我,我想怎么样,我计划怎么样,我打算怎么样,我认为怎么样,我要怎么着,眼里只有“我”的视角,其实非常危险。因为“想象世界”和“真实用户世界”往往相差千万里。
19)作为老板,可能因为各种原因,掌握的信息环境要多一些,也拥有很多的决策模型。
趁这段被关在家里的时间,应该把信息环境同步给大家,有可能的话,拉上一些合作伙伴和客户。
比如:复盘公司过去一年做的事情,未来公司的走向,我们这些年为什么存在,我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,我们现在和未来的价值,客户的链条,客户接触我们开始,每一步做了什么,到底有什么期待。
这就像看一个不透明的玻璃房子,人在里面看不到外面,外面也看不到里面,双方信息决策就容易偏差。
当信息环境对称之后,一切围绕用户驱动,哪个环节遇到了问题,自己找出断点,然后员工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来自主认领。
20)决策就是选择过程,就是发散和收敛,如果信息决策环境有问题,发散就存在偏差。
面对重大选择,能够列出选择选项,本身就是一种能力。
很多时候选项是不完备的,所以选项的完备就是一系列的过滤过程,经过一系列的选项过滤之后,筛选真正关键选项(不要试图所有选项都打勾),再将形成的可选方案,进行优先级排序。
21)很多时候,老板拥有强大完善的信息环境,可以发现问题。员工却没有。
老板突然直接布置任务的潜台词:是我觉得你做的不好。
信息环境的不对称,导致员工此时会有抵触心理,表面执行,内心却不乐意。
但如果搭建好信息环境,让这个问题被员工自己意识到,而且发现后去解决,就可以真正帮助到别人,解决后用户也会发自内心的感激。
同样一件事情,信息环境和决策模型是否完备,导致的解决方式,就变成了员工发自内心的“自我驱动”和老板指派“完任务式”的“他者驱动”。
22)很多时候,老板有一颗坚强的心,往往不够,还需要强悍体能,不能一跑起来,身体就碎了。应该搭建好信息决策环境,全员面向客户,让“组织自组织”,大脑快速决策该往哪里跑,身体选择如何跑,选对跑道,事半功倍。
上一篇:如何实现「复制」业务模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