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帖子编号0438】 〈孩子教育问题〉
@seven @蹦蹦 都问了一个问题:
在自身能够给下一代提供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要不要为了下一代留在大城市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这个问题确实是我思考过的。
之前分析补习班行业的时候,说了各个城市的竞争,已经进化迭代很多代了:
最早的一代是低竞争压力,只是兴趣培训,给孩子学个音乐美术舞蹈【1】。这是我小时候那个年代的情况,当年能去学个雅马哈电子琴,已经是家庭重视教育了……
之后竞争压力增强,搞出成绩培训,以升学为目的。补习语数外,提升分数和排名,或者学习乐器目标艺考之类的【2】。这是目前大部分二线,绝大部分三四五线城市的现状。
再之后竞争压力再次增加,因为大家都快补到满分了,考试区分度不大。于是搞出择校培训。要培训奥数、英语口语等级考试、乐器考级,总之,培训的内容跟学校比,一定是“超纲的”【3】。这也是目前大部分一线,和少部分二线城市的现状。
竞争再迭代之后(其实就是学奥数的人也多了),则不仅考孩子,还开始考家庭背景。但是只写家长的工作单位之类的,a家长在浦发银行,b家长在上汽通用,c家长在贝尔通信,d家长在某某研究院,e家长在欧莱雅……各家看起来都不差,明眼上看不出差异。
于是需要学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来彰显家庭实力,比如去学点贵族运动(花费明显高过1的),去参加个海外游学,把这些写到择校面试时的简历里,以此凸显家庭阶层和经济实力【4】。这是目前一线城市部分地区或部分学校的现状。
上面说的这些竞争进度,各个城市迭代的进度不一样。
合肥目前刚到2(甚至是1.5),补习还没拼到成为常态(年年补、季季补),仍属于少部分人的小灶阶段。很多家庭只有在升学年(初三、高三)才操心补习。
这个状态,有观念原因,有经济原因(因为大部分家庭承受不了常年补习的费用),结果就是下一代的竞争还没到激烈的状态。
而上海目前到3.5。
我之前在上海所有有孩子的同事里,大部分人属于拼3的阶段,小部分人开始拼4的阶段,我没看到任何一个只停留在2阶段的家庭。
我见到的各个年龄段的同事,基本都被拴在下一代的竞争中了,各个都在操心奥数班,学而思,各种英语竞赛、口语培训。小升初、中考要报几所民办学校的面试,再报公办学校去保底。投递面试简历时,整个简历彩印胶装,各种证书+各种旅游、社会活动的照片,每个孩子简历都有二十几页的厚度。看他们争重点小学中学的压力,比我刚毕业找工作时都重。
上海肯定也有只拼2的人群,但是我周围没看到。而真的完全不补习的放养,则被认为是“菜市场农民工子弟”的情况。但这种属于已经基本退出竞争,远离了重点小学、重点中学路线,最终我们所谓的“大城市的教育资源”又能享受到多少呢?
那么如果留在大城市,就得考虑到给自己的下一代选择什么样的竞争策略:退一步选1或2,还是齐平别人选3,还是超一步选4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我经常分析自己的成长过程,不断归因。
我能看到自己身上有好的一面,也有不好的一面。于是常常去想,这种好的一面是来自于成长过程中的哪些因素,能否在下一代身上复制出来?
在精神层面上,我觉得有一些是【必需要】传给下一代的:乐观心态、不害怕失败和挫折感、自信、不过渡在意周围人的看法、不因别人的负面评价而贬低自己、不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、不从众不盲从、不惧怕权威……
小孩子的教育,一方面要有结果导向:考到更好的学校,有更好的学历。另一方面,在这个过程中,还需要照顾到成长过程中脆弱的心态,尤其是小学、初中时期。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怎么认识自己、怎么评价自己、怎么定位自己?
小孩子的认知来自于同外界的信息交换,因为对外界的认识有限,所以信息主要来自于【跟身边同学的对比】。
他们对自己的判断,自己聪明与否,自己学习好不好,自己家境怎么样,自己受不受别人欢迎,自己有哪些长处短处?这些全部都来自于:跟周围人的对比。
大家已经脱离青少年时期太久,很多人已经忘了自己当年看重过、在意过哪些东西了。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下一代,给他们提供更准确的帮助,是需要仔细回忆一下的。
孩子们暗中对比和在意的东西很多,很多因素都会对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:
1、家境、家庭关系亲密程度、与父母的关系/信任程度、家庭生活的和谐程度等等……
(这一部分是家长最重要的部分)
2、学习成绩(家长控制不了)
2-1、权威评价:师生关系、来自老师的评价……(家长可帮忙)
2-2、权威认证:证书、比赛等等(家长可引导)。
3、容貌长相、身高身材、天赋等等(先天项)
3-1、穿着打扮(后天项,家长可参与)
3-2、才艺、技艺等等(后天项,家长可帮忙)
4、社交压力:好友数量、同性异性好友交往能力、同学中的口碑(家长左右不了)。
4-1、零花钱的多少、掌握的漫画书/零食/玩具/手机电脑等等资源的多少(家长可助力)
4-2、娱乐活动,类似于放学去哪儿玩儿了、暑假去哪玩了这些,能在同学间夸耀的东西。(家长可助力)
4-3、见识,就是比别的同学见过更多的东西,有更多的体验(家长可助力)
4-4、社会关系,类似于舅舅是警察、叔叔是企业家、姐姐是校花、哥哥是学霸等等,能在同学间夸耀的东西。(家境可助力)
这些因素里,家长能够100%控制的就是第1项。先做到自己家庭和谐,夫妻之间沟通正常,给孩子一个沟通的模板。再做到对平等的对待孩子,没有感情操控,没有过度施加压力,对家里没有“怕”。能做到这些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然而很多家庭做不到这些,那些给孩子报学而思的家庭里,也有很多因为孩子学习成绩达不到预期,于是情绪失控的家长。没补出2,反而丧失了1。这是很不好的。
2项学习成绩,其实是个家长难以控制的结果。因为这是相对数,班里有牛娃,就一定有在牛蛙映衬下的菜娃。自己的孩子再补习,也在牛娃的映衬下,显得没那么优秀了,该怎么办?
还有3项下,孩子对自己的评价,4项下,周围同学对孩子的评价(心理学术语叫【同侪压力】),这些如果表现不好怎么办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F先生有个小侄女,刚上初中,从老家转到合肥一个重点中学来(侄女自己学习成绩好+找关系+交择校费的结果)。
侄女之前在老家学校属于学习好的,那么心里是属于有优势。然而老家学校不教英语,入学考试第一天就考英语交了白卷,对心里是个打击,转到新学校之后,心里必然有落差。
入学之后,有个周末我去探望,刚巧看见学校里发的学生手册,第一页就是学生情况,里面填了一堆家庭关系,父母是做什么的,祖辈都是做什么的。
我仔细一看,每一个人的职业栏里填的都是“自由职业”。一下子就无语了……自由职业交给老师手里一看,就会认为这一家子都是没钱/没背景/没正当工作的人。这样的话,孩子能受老师重视吗?如果其他方面又没有出众的,就很容易变成老师眼里的小透明了。
于是我就问孩子,说你知道某某是什么职业吗。一连问了好几个,孩子都说不知道。
又问,家里谁谁是自己开公司的,这种工作叫什么知道吗,孩子说,叫老板。
这就说明,孩子家里完全没有给过她任何的社会化教育。对2-1项、4-4项都是失误。
然后我就开始教她,告诉她老人已经退休的不是自由职业,要填已退休;在政府工作叫公务员;开服装厂的私营业主或者厂长,以后公司开大了可以叫企业家;在公司上班的叫公司职员……一项一项的改各个职业都怎么称呼。
侄女长相普通。单眼皮、厚嘴唇,皮肤黑黄,属于外表条件不出众的(3项欠缺)。
于是我就带她去买衣服。小学时期的孩子要穿五颜六色的,属于儿童服装。上初中则属于青春期,开始追求像个大人,像个潮人,个性和叛逆。于是我就带她去买牛仔夹克,高腰牛仔裤,超短套头衫……
一共买了7件,大部分一两百块,加上一件上千块的。这种搭配,一方面是不是自己孩子,预算有限,不舍得全买好的。而加一件贵的让她看见,是告诉她家里家境不差,让她心理更有底气一些。
侄女发型是最普通的马尾,平时自己梳,略有些凌乱。我当时很想带她去剪个头发,照着《爸爸去哪儿》里钟丽缇女儿的发型,重弄一个发型,看起来会更像城市里的小孩。但是这种大动作得经人家父母同意了,我这么直接插手有点过头,于是只想想,没管。
侄女家里日常都说方言。每次见面时,我就提示他们尽量说普通话,不要说方言。否则会给强化孩子“自己是农村来的”这种心里,难免在学校里心里弱势。侄女父母听进去了,跟孩子改说普通话,结果我们一去探望,F先生张口就方言出来了,怎么说都不听。后来我也懒得管了,想想算了,反正不是我孩子。
侄女有次说,学校组织夏令营去北京玩,结果自己没去成很失望。我就跟侄女父母说,多带小孩出去玩玩,多走几个城市见识一下。说了很多次,终于带孩子去了趟重庆,还是因为重庆有亲戚……
远的地方不去,近的地方多走走也好啊,结果合肥本地的游乐园也没去过。我就暗自替侄女惋惜。
作为舅妈,我能做的不多,从她小时候开始每年送套漫画书,偶尔买个芭比娃娃,买个书包文具。上了初中才买过衣服。但也只能如此了,花钱我能接受,花时间我就不愿意了。虽然惋惜,但是我不可能身体力行带她去游乐园玩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很多注意事项,之所以我意识到,是因为这些都是我青少年时期亲身经历过的,和亲眼见到过的。
我自己的感悟是,如果我上面列出的这些项,每一项都很弱的话,则他的成长过程中很容易被当成小透明。
【跟别人都一样、跟别人差不多、没什么不同】是最安全的,但是绝对是最没有自我的。最终长成的性格则是很容易服从集体、从众、盲从,不敢冒险,走最安全路线,跟大家都一样。
他在成长过程中,如果从来没有经历过同侪压力,永远服从权威(包括服从学校管理和服从同学之间的行为规则),心里就不可能具备跳出来的抗压能力。
但如果只有一项强,则很容易成为被排挤的对象。
我见过很多人不同的童年和青少年。
见过贫穷却漂亮的班花,只有奶奶带着,自卑(只有漂亮)。
见过父母是夜总会老板,90年代就家里过千万的,但及其肥胖的孩子,自卑从众。还好当年很崇拜我,被我鼓励不少(只有家境)。
见过学习成绩好但孤僻的学霸,自不自卑未知,但很受同学排挤(只有成绩)。
见过社交能力很好的男孩子,但是因为家境穷,自觉给其他男同学当小弟,日常捧哏。我估计还是有自卑心里。
见过家境很好,兜里很多零花钱的男孩子,有不同的境遇,有人还有其他项优势,成了孩子头。而有人则被欺负、打劫,被迫给别人买东西(只有资源)。
见过教育局局长家孩子,被同学当成怪人排挤,当时全班只有我一个人愿意当他是朋友……
在青春期前后是最敏感的时期。在我看来重要性是初中>小学>高中。这个时期构建强势、稳定的心理,需要很多条件的助力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2项,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控制不了。
但2-1项,教师评价那里是父母能够左右的。
家长每年至少在学校里露面几次,见到老师的时候,千万别像传统父母那样,说“我家孩子可淘气了,老师你严厉管教”,而是要说我家孩子可聪明了,在家里懂事又尊重父母,学习能力强,动手能力强,阳光好少年巴拉巴拉……
千万不要形容自己的孩子“可听话了”、“可朴素了”、“可老实了”……这些形容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绝对都不是好的引导词。
要适当透露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。给予老师自己家庭重视孩子教育的印象。
我自己经历过很多次转学,在老家的公立学校时,家境属于中上,父母社会地位也不错,因此老师在学校也比较照顾。等转学到了沿海城市的私立学校,对比之下家境属于中下,我老舅当年在发迹之前,每次都去借他老板的奔驰车,再开车送我去上学(其实不只是给老师看,十二三岁的中学生已经懂很多了,也怕学生中有势利眼)。
——————
3项,孩子可能长得既不好看又不聪明,这是父母难以控制的变量。但父母可以调整3-1。
4项,孩子可能内向,不擅长社交,父母难以直接帮助孩子交朋友。但父母可以调整4-1、4-2、4-3。
我小的时候,确实是长相不出众,内向还社交能力差,每转到一个新学校时,都缺少朋友。
如果父母不上心,我可能运气好变成“小透明”,靠让自己变得不起眼来自保融洽,运气不好,则被同学排挤,变得更加内向敏感脆弱。
但是托父母的福,如果用打游戏来做个类比,我这个账号绝对算被我父母玩成人民币玩家了。小学时期,我妈给我买了游戏机,还是两台,我爸给我买了很多漫画书。
中学时期,我妈给我买了很多衣服,新潮时尚,我爸给我买了文曲星,最新的复读机。
再加上他俩频繁的带我四处周游,在这种包装下,我成了同学眼中的见识丰富的酷小孩。我朋友少仿佛不是因为性格缺陷,而是因为太酷……
前面提到的夜总会土豪老板家的孩子,胖却自卑,这是我在一所私立学校期间的同学。
我曾经还有个自闭症+有点反社会人格的同学,被其他同学集体疏远。还有那个教育局局长家的公子,也是被同学集体孤立。这三个同学都是在我跟他们成为朋友,立刻社交困境都改善了。
要不是我父母长期堆装备,我是不可能有这种影响力的。相反,更可能因为惧怕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社交口碑受牵连,而在交友上小心翼翼,盲从而在意别人看法。
(怪咖同学被集体孤立,其实也是大部分人都有上面心态,才造成的结果。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然而在我看来,还有一项因素比上面这些都更重要。就是父母带着【违反规则】的经历。
国内是集体主义教育,服从学校规则,服从老师,服从集体,服从权威。有太多父母都叫自己的孩子“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”。这种教育其实是有弊端的……
太过服从集体,则容易忽视自我。所以适当的突破一下是有必要的。
小的时候我爸替我写过三年级的暑假作业,我妈因为带我出去玩,找老师免掉了我四年级暑假作业。初一时因为我不开心,学期中间直接给我办转学,4000块的私立学校费用就不要了……
正是这些经历才让我渐渐觉得“自己很重要”……
90年代到2000年初时期,有一种现象,是草根老板(学渣)更容易打拼成功,而学校里的“好孩子”反而束手束脚,只敢走大众安全路线,做跟大多数人相同的选择,不敢闯。这其实是集体主义的弊端,反倒是在学校调皮捣蛋的小孩子更容易不受束缚。
但随着商业社会发展,想要成功也不是只靠胆子大就行了,还需要有一些相应的经验、知识和技能,高学历的创业者越来越多。
所以对小孩子的教育其实是两方面:我们既想要物质结果——有更好的学历背景;又想要精神追求——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独特的、自信的、勇敢的人。
这两方面最好都要有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所以再回到最初的问题:要不要为了孩子留在大城市?
我自己是这么想的:
我的孩子大概率是长相不出众了(因为我和F先生顶多算长的亲切、和蔼可亲……)、
大概率是没什么才艺天赋了(因为我小时候,我妈送我学了一圈音乐美术,结果一事无成……)、
大概率是社交水平不太好(我和F先生小的时候都挺孤僻,很多社交技能都是成年后习得的……)
我的孩子学习好有可能是一个优势。
但在高度补习的时代,这种优势有可能无论在合肥还是在上海,都优势的不够明显。
所以我一定会给孩子堆装备。我会给ta买很多漫画书、很多游戏机、很多衣服、玩具、吃的。我会带ta走遍很多地方。
但是这种堆装备的方式,在越大的城市,就越有可能堆完了发现跟别人家孩子都一样。
举例来说:
上海的迪士尼乐园,在上海的好学校里,你会发现全班孩子都去过……你带孩子去,形不成优势。你不带孩子去,指不定就自卑了……
冰雪奇缘上映的时候,艾莎公主的裙子,爱莎公主的书包,铅笔盒,城堡,头饰……这些东西都超级流行,每件都大几百块。
你大几千块甚至上万块堆下去,最后换来跟别的孩子都一样……
上海一些学校,小学生里有种流行文化,自己过生日的时候,办生日会,外加给全班所有人都买礼物。
礼物标准水涨船高,最初每个人100块以内的礼物,后来涨到每个人一两百块的礼物,最近几年没问,不知道有没有更高。全班35个孩子,都不算生日会,光买礼物大概要花5000以上。
你堆完了钱,最终发现跟别的孩子都一样?
(这个给同班同学买礼物的故事,我做承销时期的老板遇到的事。
老板是70后,收入高、家里富、学区房、孩子重点小学,然后天天在公司抱怨辅导孩子奥数太难、小孩子攀比太厉害)
还有大家都知道的学生炒鞋热。因为之前很多学校怕攀比,都强制学生穿校服。结果那帮孩子暗中比鞋了。
鞋子暗中比了很多年之后,这个群体对鞋的价值判断就跟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不一样了。
以后孩子还得比智能手表、智能穿戴设备、无人机/照相机、滑板、小轮车等等东西……
如果堆装备后换来自己孩子更自信,我也就觉得钱值了。但就怕堆完发现所有人都有,自己孩子还是跟别人都一样……
所以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选了……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所以,要不要为了孩子留在大城市,或者离开大城市?我给一点建议:
1、永远不要在家里不要发脾气(包括不要让孩子看到夫妻吵架,包括不要直接对孩子发脾气),如果家庭内部有矛盾,试着去寻找发脾气之外的解决方式。
如果大城市里的竞争让你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了,比如发现自己的工作没有别人好,发现自己孩子学习成绩没有别人好,发现很多让你无法控制的事情,总是忍不住去发火……
那么我建议往下搬一级。城市小一级,竞争激烈程度会小很多。
2,父母对孩子的支持最重要。永远让孩子知道,你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,无论他们在学校里遇到任何麻烦、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,无论受到多少老师和同学的压力,你们都会无条件支持孩子,而不是站在老师或者同学那一边,继续施压……
不要教孩子【听话】和【服从】。
在学校好好学习是因为,这是为自己好,而不是因为要听从老师的话,或者为了父母高兴。在学校遵守纪律,是因为人多的地方是要有规则才能有秩序,认同游戏规则,而不是认同“裁判员”。
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试图尝试过几次【打破规则】,比如为了游玩而延期到校,为了兴趣爱好而少写作业等等。
所以,这也是考量父母控制力的时候。如果面对大城市的强势学校,做父母的扛不住,你需要往小城市搬了。
3,尽量给孩子超出平均水平的物质待遇,如果经济条件不够的话,可以选择物质待遇不长期持续,而是【偶尔】高于平均水平。
比如3月份告诉孩子,说这个月有奖金或者分红了,所以多给你零花钱,但下个月就没有了。让孩子偶尔体验到“富裕”。
如果连偶尔高于平均水平都做不到,那么就得考虑换个平均消费水平更低的学校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
上面这3点,都是我父母做到了,而在我年龄越大,回看自己小时候时,则感触越深的地方。
以后我也一定会对自己的孩子这样做。
扫码加入星球即可获得返现
加入3天不满意全额退款
上一篇:一线城市的车位投资问题
下一篇:已是最后文章